第245章 两线战略_皇明圣孙
爱爱小说网 > 皇明圣孙 > 第245章 两线战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45章 两线战略

  夜幕下,沱灢港的海面波光粼粼,映照着宝船巨大的身影,马三保所处的船,正是大明舰队的旗舰。

  马三保迅速收起笔墨,心中涌起一股激动,他打开舱门,只见一名传令兵满脸焦急地站在门外。

  “进攻清化港?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”马三保一边询问,一边快步走向甲板,海风带着些许咸湿,吹拂着他的面颊。

  “不清楚,侯爷就是这么传令的。”传令兵摇头道。

  南安侯俞通源的命令,对于整个舰队来说,就是不可动摇的铁律,马三保深知这一点,他不再多问,径直前往舰队的指挥室,在那里他将得到更全面的信息,也将见证舰队接下来的行动。

  指挥室内,气氛紧张而肃穆。

  南安侯俞通源正站在一幅巨大的海图前,手指着清化港的位置,对周围的水师将领们部署着作战计划,马三保走进来以后就静静地站在一旁,聆听着细节。

  “此次行动,要迅速、果断!清化港是安南国的重要港口,储备着大量物资,我们必须一举拿下!”

  南安侯俞通源作为大明舰队的总指挥官,前段时间前往占城国的王城因陀罗补罗,亲自宣谕占城国王罗皑的事情,马三保是知道的。

  自从制蓬峨死后,占城国国内也经历了一轮残酷的斗争,罗皑作为制蓬峨的主要部将,也是占城军队里实力最强大的将领,率军归国时趁机黄袍加身夺取了王位。

  因此,罗皑跟李成桂的性质其实是有点类似的,只不过他的上位更加顺应民心,毕竟占城国作为安南国的死敌,在这种关乎到国家存亡的时候,最需要的统治者就是知晓军事的人,只有这种人才能够抵御安南军队的入侵。

  实际上罗皑虽然内政稀烂,基本上就是放任文官自治的样子,但在抵御安南军进攻这一点上做的相当不错,北方的一些省份虽然得而复失,但最起码横山关守住了,把安南军挡在了国门之外,从战略撤退变成了战略相持,占城国国内的主要城池,并没有受到太多战争的直接影响,正因如此才有能力跟大明舰队进行大规模的贸易。

  当然了,这次大溃败对于占城国内造成的间接影响是免不了的,制蓬峨连年挥军北伐,占城国内的战争动员率很高,虽然没有“女子当运男子当战”那么夸张,但这次大败归来,王城因陀罗补罗半城缟素倒是真的。

  而此时陈渴真的请求,是完美符合占城国以及罗皑的利益的,在两国百年宿怨且占城国第四次北伐大败亏输的背景下,占城国迫切希望重新夺回北方丢失的土地,罗皑也希望能通过一次大规模战争,来为自己确立合法性,并且通过外部矛盾来转移百姓的注意力.这种办法就是典型的赌博,而且从古至今有无数僭主使用过,成功了收益极高,失败了大概率就得人头落地了。

  但罗皑一方面是有这种迫切需求,另一方面,也是此次行动成功的概率较大,毕竟有安南的龙捷军当带路党,而且还有大明舰队的帮助,怎么看纸面胜算都是很大的。

  大概部署完以后,南安侯俞通源给他简短地解释道:“安南国的上将军陈渴真也向我大明求援了,安南国内发生了政变,胡季犛控制了国王,正在清洗保王派,京城同意我们先帮助占城军和安南龙捷军共同北上,我们要先控制清化港,下一步的计划京城那边还没指示,能打下来再说。”

  嗯,无线电台很争气,在不颠簸且地势较高的情况下,哪怕是在沱灢港,都能跟广东布政使司联系上。

  而之所以南安侯俞通源要跟马三保说,是因为马三保是内廷的人,同时一路以来表现都很不错,所以顺嘴说了一句,也是给指挥室内其他不知情的人简单说一下。

  马三保心中一震,他抬头望向星空,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熠熠生辉,仿佛在指引着方向。

  局势显然更加恶化了,之前还是外交事件,现在直接演变成了军事冲突,不过好在值得庆幸的是,大明还不需要现在下场,有舰队就暂时够用的,毕竟胡季犛的统治并不稳定,他在军队中有很多的反对者,同时,占城国和安南国之间的宿怨,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。

  此时在横山关一线,陈渴真指挥的一万余龙捷军,加上其他部队,共有三万多安南军队起兵参与到了“清君侧”的行动之中,而陈渴真与罗皑也谈好了条件,占城军同时出动了五万余人马.除去守备部队,这几乎就是占城国全部的野战兵力了,由此可见罗皑决心之大。

  双方的战兵、辅兵加起来九万人出头,再加上征召的民夫,联军号称“三十万”,浩浩荡荡地沿着自北向南狭长的海岸线向北推进,同时,占城国的水师,也跟在明军舰队屁股后面前进。

  明军舰队的主要任务,就是夺取清化港,清化港是安南国的重要港口,同时储备着大量的物资,其中不乏粮食,只要突袭拿下这个港口,并且守住一段时间,很快从南方来的联军就会抵达此处。

  而获得了清化港这个中转基地,不仅占城国和大明的物资,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路输送过来,而且能够作为稳定的落脚点,继续对西北方向的升龙府发动进攻当然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清化府是胡季犛的老家,胡季犛在这里有着颇深的影响力,拔掉这里胡季犛的势力,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。

  至于大明除了出动舰队和给予补给支持以外,还要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这场战争中,马三保不得而知,但不管怎么说,现在的这种形式,终归是投入成本比较小的。

  “全体准备启航!”外面大声命令道。

  宝船上顿时忙碌起来,水手们迅速调整风帆,舵手紧握舵轮,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航行。

  “呜呜呜呜~~”

  随着一阵低沉的牛角号声响起,大明舰队浩浩荡荡地驶出了沱灢港,向北进发。

  海面上,战舰如龙,角旗猎猎。

  沱灢港距离清化港并不远,一路上,马三保除了负责本职工作操作海上定位装置,就是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要经历大规模战斗,难免紧张。

  随着舰队的不断接近,清化港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,面对去而复返的大明舰队,此时清化港内的安南水师是有警觉的,甚至马三保透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港口上忙碌的人影和船只,显然对方已经有所动作了。

  然而,明军舰队有备而来,自然不会给清化港的安南守军足够的反应时间了。

  而且上次抵达这里,清化港周围的水文条件和暗礁等情况,就已经被明军所掌握了。

  “准备战斗!”南安侯俞通源说道。

  大明战舰上的炮手们迅速就位,火炮的炮口对准了港口的方向,虽然宝船没有直通的火炮甲板,但是依旧装备了不少新式火炮,在这個时代可以说是无可匹敌了。

  随着俞通源一声令下,火炮齐发,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夜空中回荡。

  ——战斗打响了。

  大明舰队的战舰犹如海上的巨兽,炮声隆隆中清化港被炮火所点亮,火光映照着海面,上面就是急速飞过的炮弹。

  马三保站在船头,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潮澎湃,他紧紧盯着前方,目不转睛地盯着,不想错过任何战况的变化。

  安南军的反应勉强算得上迅速,他们也在尝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,毕竟他们也是有大炮的,只不过都是蒙古时代遗留下来的,拢共有十几门,还不到一艘宝船的零头。

  这些大炮布置在港口的堡垒和岸边的炮台中,飞出的炮弹与大明舰队的炮火交织在一起,看起来形成了一道道绚烂的火线,但实际上除了海面上不时掀起巨大的水柱,根本没有任何有效命中.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现在的火炮连膛线都没有,本来就只能打一个大概,安南军的炮手又久疏训练。

  很快,大明舰队在火力与战术上就占据了明显的优势,经过精心训练的炮手们根据观测的反馈,准确地调整着火炮的角度,每一发炮弹都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的威力,再加上明军确实火炮数量很多,哪怕是概率学战争,对着固定的目标进行饱和炮击,也足够完成摧毁了。

  而在持续的炮击下,安南军的炮台和防御设施逐渐损毁,反击的火力也变得越来越弱。

  水师将领们见到此情此景,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,这种新时代的战争模式,他们相当喜欢,毕竟炮火洗地可比以前苦哈哈的接舷战轻松多了,是个人都会这么选。

  当然了,纯靠火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最后还得由人去解决。

  南安侯俞通源看到时机已经成熟,他下令舰队靠近岸边,准备登陆作战.水师同样搭载了步兵,而且必要的时候,水师的官兵也是可以上岸作战的,现在没那么多讲究。

  明军士兵们迅速而有序地登上小船,在逐渐延伸的炮火掩护下,向岸边划去,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英勇无畏。

  同时,伴随着士兵们登陆的明军火铳手们也纷纷就位,一边随着小船的前进一边开火,通过中距离射击为船队的顺利登陆扫清障碍。

  然而随着越来越接近岸边,安南军的弓弩开始变得威胁越来越大了。

  “笃!”

  一支三角箭从天而降,插在了小船的边缘,尾翼兀自晃动不休着安南军似乎被突如其来的炮火打得措手不及,一时之间反应不够及时,直到现在才开始有行动,然而已经晚了。

  相比于火炮,弓弩的投射距离是很有限的,而跟火铳是一个逻辑,如果没有密集的投射,那么杀伤效果将会相当有限,在潦草地放了两轮箭雨后,明军的登陆部队就已经冲上了岸,安南军这才仓促迎击,可惜这个时候一切都太迟了,被明军炮火犁了一遍的安南军,营地里简直就像是屠宰场一样,很快,迎上来的安南军就被杀得七零八落,毫无抵抗的能力。

  见状,剩余的安南军开始大规模的溃退。

  嗯,确实不用指望他们有什么坚强的战斗意志,而且由于这个年代基本上没人玩港口登陆这种战术,所以清化港理论上距离边境线还是很远的,这些军队都是二线守备部队,战斗力还不如明军的地方卫所兵,而在这种火力打击下没有一触即溃而是坚持到了明军登陆,已经算是表现优秀了。

  不过,明军舰队大部分人都不是负责登陆作战的,实际上舰队搭载的能够进行登陆作战的士兵,只有两千多人。

  所以兵力较为单薄的明军也没有选择贸然行动,而是先巩固滩头阵地,随后把仅有的、极为珍贵的战马送上去.这并非是什么天方夜谭,明军舰队携带了很多动物,里面最多的就是能承担很多职责的羊,其次则是作战的战马,而里面也确实是有一些适应不了海上的颠簸病死了,但依旧还有数百匹战马堪用。

  “骑兵出击!”

  随着登陆部队指挥官的命令,准备好的骑兵纵马而出,帮助步兵开始拓展滩头阵地,继而占领整个清化港。

  骑兵虽然在马匹运输上耽搁了一段时间,但速度依然是毋庸置疑的,安南守军基本上都是步兵,所以明军的数百骑兵迅速穿插到了安南军的后方,安南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,溃逃的自不必多数,恨不得爹妈少生两条腿,而战斗意识较好,没有承受火炮打击,此时正在组织进行抵抗的部分安南军,阵型在冲击下也迅速变得混乱不堪了起来。

  随着明军骑兵开始包抄绕后,这样一来,安南军想要逃跑也没机会了,而明军的火炮手们抬着虎蹲炮趁机占领了清化港的各个相对制高点,居高临下地帮助登陆步兵进行精确射击.虎蹲炮确实威力和射程都不够,但能够随军移动就是最大的优点,安南军仅存的微弱抵抗在炮火之下基本算是荡然无存,明军登陆的态势不可挡。

  时间过得很快,两个时辰后,明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清化港,俘虏了大量的安南军,漏网之鱼也有,安南军的水师在海上还有两艘大舰,不过早就远远逃走了。

  至此,清化港宣告告破。

  而明军的伤亡则并不严重,只有区区四十几人,基本上可以说以极低伤亡获取胜利对于一支尚且处在起步阶段的“海军陆战队”而言,这样的成绩可谓非常出色了。

  京城内。

  此时新年已经过去了,时间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。

  得知明军顺利控制清化港的消息后,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,他的目光转向站在一旁的朱标和朱雄英。

  “你们如何看待此事?”朱元璋的声音中也透露出几分喜悦。

  朱标沉吟片刻,缓缓开口道:“父皇,儿臣以为此次行动不仅彰显了我大明的军威,而且基本上做到了最小的投入,儿臣一直认为投入大量军队直接进攻安南国是不划算的,毕竟这会打断既定的计划,而且财政上面恐怕也无法负担,其他藩属国那里听说了也有损我大明声誉.现在这样就挺好的,胡季犛既然发动政变,那么就算是彻底撕破了脸,我大明完全有理由吊民伐罪,而且安南国内的陈氏王族也站到了胡季犛的对立面上,陈渴真发动清君侧,我们应该给予声援,不过唯一要顾虑的是,不能不让占城国捞好处,也不能让占城国趁机做大,把安南国给吞并掉。”

  显然,朱标考虑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,或者说纯军事问题只是他考虑范围的极小部分,他考虑的更多的还是政治问题,既有宗藩体系的,也有安南国与占城国之间制衡关系的。

  大明也确实是一个棋手的角色,有时候下棋要想的就不单是怎么下这一步,而是下了这一步以后,后面会有什么连锁反应,该怎么办,所谓走一步看三步就是这个道理了。

  不过不管怎么讲,现在的局面对于大明来讲都是相当不错的,毕竟安南国内部有陈渴真带领龙捷军起兵清君侧,而且反响相当不错,终于陈朝的将领和部队沿途纷纷加入了陈渴真的队伍,再加上占城国的军队,可以说大明出兵面临的直接军事压力已经小很多了,而不需要出动大量部队,就意味着财政压力也会随之减小,来到了一个可承受的局面,不需要额外发行国债以补充国库支撑战争。

  当然了,这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还有一重隐患,那就是联军隐藏着的内讧。

  随着联军的进军,响应陈渴真这位上将军的安南军队、百姓必然越来越多,陈渴真的势力会越滚越大,而罗皑带领的占城军则是远道而来,不仅人数无法增加,而且由于双方存在着历史仇恨,很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心理,而且联军军队规模的增加,很快就会超出沿途地方能够补给的极限,到时候以两军的军纪来看,可以想象的是,对地方的烧杀掳掠是少不了的。

  到时候,民心向背或许不可避免,而联军双方各怀鬼胎,本来就就是为了利益才结合在了一起,一旦面临大规模会战,那么很容易就会互相背刺继而大败。

  所以,哪怕有明军舰队的帮忙,联军的前途也不是很乐观,就算大规模会战打赢了,迟早也会因为分赃不均开始内讧,而大明是没法干预的,毕竟登陆部队就两千来人,完成对清化港的控制和防御已经是极限了,其他的就不用想了。

  但不管怎么说,打下了清化港,都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清化港控制在手里,就意味着大明掌握了进军安南的重要跳板,对于后续的行动具有重大意义不管是运输补给还是增加登陆部队,就都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了,只要有舰队的舰炮保护,安南军对清化港的反扑基本上不可能成功。

  朱元璋微微点头,目光转向朱雄英,朱雄英站在一旁,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,他拱手道:“皇爷爷,局势赶人走,谁也预料不到安南国内的局势会发展到现在这一步,不过孙儿认为此次胜利只是开始。接下来,我们应对安南国进行南北两线作战,一方面利用占城国和龙捷军的联军从南线推进,另一方面,云南和广西两个都指挥使司也应出兵牵制北线的安南军,使其首尾不能相顾,无法全力南下,而一旦北线的安南军南下,我们完全可以趁势兵临富良江,占领富良江北岸的肥沃土地,把国境线推到富良江去!”

 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他缓缓开口:“大孙所言极是,大明是必须要出兵的。”

  朱元璋之所以定下了最后的决心,是因为作为打惯了仗的军事家,朱元璋很清楚,如果大明不能直接在北线出兵,那么一方面安南军可以抽调北线的部队南下,存在内讧风险的联军很可能会被击溃,那么局势将会陷入到全面的劣势之中;另一方面,不出兵大明也捞不到好处,之前不出兵是因为大明单独出兵发动对安南国全面战争,风险太大成本太高,而且战争规模和最终结果完全无法预测和控制,哪怕是想打一次有限战争人家安南国也不同意,但现在安南国内的保王派发动了清君侧,又有占城军的加入,风险和成本就都显著降低了,而此时大明如果还不出兵,就没法获得好处了。

  朱雄英对战争目标的思路,经过反复思量,朱元璋认为是没问题的,收复交趾故地,也就是富良江北岸的土地,设立交趾布政使司纳入统治,对于大明来说利益极大,弊端极小,这部分地区土地肥沃,而且百姓汉化程度很高,大多数读书人也都是识汉字说汉语的,跟广西境内区别不大,而安南国内是越往南,汉化的程度就越低,而且把边境线推到富良江一线,就相当与安南国共有天堑,这对于大明来说,直接改善了原本的战略态势之前双方的边界是绵延的群山,不仅不好管理,而且安南军队仗着地形优势,可以用极少的兵力就起到相当良好的防御效果,大明很难进攻,而如果边界线变成了富良江,那么拥有水师、火器等方面优势的大明就可以随时渡江了。

  “不过,具体实施还需谨慎筹划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朱元璋挥手道,“去把五军都督府的诸位国公招来。”

  很快,在京的几位国公,就奉诏进入了皇宫。

  得知明军成功拿下清化港,以及龙捷军统帅陈渴真与占城国王罗皑顺利北进的消息后,几位国公也都就军事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
  魏国公徐达首先出列。

  “陛下,此战水师表现英勇,迅速拿下清化港,可谓大功,老臣认为插手安南的时机已经到了,最起码可以让云南的沐英和广西的韩观有所动作。”

  徐达的想法跟朱雄英是一样的,显然这是此时明军最正确的抉择了。

  曹国公李文忠紧随其后,他声音这时候很洪亮,跟平常不太一样:“陛下,胡季犛倒行逆施,此时正是我大明派遣天兵吊民伐罪之时,安南百姓必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,应火速出兵。”

  宋国公冯胜则表现得更为谨慎,他深思熟虑后说道:“陛下,此战虽然胜利,但安南地形复杂,瘴气蚊虫众多,对我军是一大考验。安南的陈渴真上将军与占城国王罗皑的北进虽然顺利,但也需谨防安南军的反扑臣建议哪怕出兵也还是要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提前做好准备,不可轻敌冒进,毕竟安南人在边境上也有好几道雄关,颇为易守难攻。”

  “臣请战领军出征。”

  颍国公傅友德显得更为乐观,他是作为主帅带兵征过云南的,知道在南方作战的难度,也清楚眼下确实机会不错.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,但局势走到了这一步,谁也没料到,这时候不抓住机会,以后有变数就难了。

  几位国公的发言各有侧重,但跟之前不同,都很团结一致地表达了对出兵的支持态度,而名将们的一致意见,也基本上从军事角度能够断定,此时大明在安南国的北线出兵,是利大于弊的。

  不出兵,则南线联军容易内讧败亡,大好局势毁于一旦;出兵,则南北两线夹击,安南军无法全力对付一线,很容易陷入到战略被动,而且战局顺利的话,明军能够获得富良江以北的土地,同时有军事存在,也能保证接下来制衡安南国和占城国,毕竟裁判也得有一身肌肉,两个拳击手才听话不是?要是连拉架的能力都没有,怕是挨揍的就是自己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axsw.cc。爱爱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aaxsw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